滕州:荆河公园乱象背后——暴走团与广场舞为何成居民“噩梦”?
近年来,公共空间管理问题在中国城市中逐渐成为焦点话题。滕州市荆河公园作为城市中心的重要公共空间,不仅是市民健身、休闲的场所,也承载着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缩影。然而,近年来,这里因暴走团和广场舞群体的活动饱受争议。广场舞高音喇叭的噪音、暴走团占道行走的行为,甚至社会闲散人员聚集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暴露出公共空间管理的难题。
荆河公园位于滕州市中心,是市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这里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是当地居民早晚锻炼、散步和社交的理想之地。然而,随着参与公园活动的人群增多,特别是广场舞和暴走团的崛起,公园的和谐氛围逐渐被扰乱。
广场舞作为一种集体健身活动,因其简单易学、互动性强而风靡全国。尤其是中老年人,通过广场舞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建立了社交圈。然而,广场舞过度依赖高音量音乐,往往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暴走团作为一种快速步行的健身方式,也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然而,随着人数的增加,部分暴走团开始有组织化趋势,统一服装、喊口号甚至手持高分贝音响的行为,使得这种活动逐渐偏离了单纯健身的初衷。
2月14日,网友“严查荆河公园内部团体”在闪电新闻平台发文,详细描述了荆河公园内暴走团和广场舞扰民的现象。投诉中提到,广场舞每天凌晨和早晨在公园正门口聚集,播放DJ音乐循环轰炸,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同时,暴走团在公园道路上行走时表现出“霸道”行为,甚至驱赶挡路的普通市民。
![]()
网友提供的抖音截图显示,荆河公园东门聚集了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其中暴走团成员手持音响,喊着整齐的口号,呈现出组织化的趋势。这些画面引发了网友对公共秩序的担忧。
![]()
此外,还有居民反映,公园内还聚集了不少社会闲散人员,这些人有时参与暴走团和广场舞活动,有时则在公园内游荡,进一步加剧了居民的不安和对公园管理的质疑。
![]()
暴走团原本是一种健康的集体运动形式,但部分暴走团逐渐演变为“准组织化”的形式,统一服装、喊口号的行为让其他市民感到不适。这不仅对普通市民的活动空间造成挤压,也引发了对其行为性质的质疑。
暴走团成员往往占用公园主干道行走,使用音响播放高分贝音乐,有时甚至驱赶其他挡路的市民。这种“霸道行径”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还让公园的公共属性受到侵蚀。
广场舞的参与者大多使用大功率音响播放音乐,尤其是凌晨和清晨时段,这种行为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许多老人反映无法正常休息,而备考的学生也因噪音干扰难以集中精力。
广场舞的长期扰民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导致了许多家庭内部矛盾。例如,有人抱怨父母参与广场舞过度,邻里之间因投诉噪音问题而关系紧张。
根据投诉人的描述,多次拨打电话热线举报或报警,问题却始终未能有效解决。一些广场舞和暴走团负责人甚至公开声称“有关系,不怕举报”,这种现象让居民颇感无奈。
目前,荆河公园的管理主要依赖于市民自觉。然而,面对暴走团和广场舞这样的大规模群体活动,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执法手段,导致管理效果不佳。
居民普遍呼吁加强对公园的治理,包括限制广场舞音响的音量、规范暴走团的行为。同时,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倾听居民的诉求,切实解决扰民问题。
公共空间的管理需要在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同时,避免引发冲突。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上找到平衡点,让公共空间的使用更加和谐。
例如,北京和上海等地已经开始推广“静音广场舞”,通过无线耳机同步音乐的方式,既满足了参与者的需求,又避免了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深圳等城市采取了分区管理的模式,将公园划分为安静区和活动区。这样一来,健身活动可以集中在特定区域进行,避免与其他市民的需求产生冲突。
建议政府出台明确的规定,如限制音响分贝、规定活动时间,并加强对公共空间活动的巡逻执法力度。对于多次扰民的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
通过宣传和社区活动,提升市民的文明意识,让更多人理解如何在公共空间中与他人和谐共处。
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容忽视。政府应积极倾听民声,合理规划公园功能分区,确保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公共空间的便利与舒适。
滕州市荆河公园的暴走团与广场舞问题凸显了公共空间管理中的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通过宣传与教育推动文明意识的提升,最终实现公共空间的和谐共享。
版权声明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驾考网
